原创 三代人见证青藏铁路西格段沧桑巨变刻晴乳液狂飙翻

本文转自:青海日报

本报记者 倪晓颖

高原的风呼啸着,赵海忠握紧手里的棉衣,很快就抵达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刚一下车就看到儿子赵明涛和工友正在青藏铁路西格段天棚站附近开展巡护工作。一见面,赵海忠就赶紧把棉衣塞在儿子手里,一边埋怨着一边嘱咐他赶紧穿上:“高原的春天还是比较冷的,你不知道吗?总是穿那么少,没有好的身体怎么能好好工作?”

从青海省西宁市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这条一路向西的铁路是青藏铁路工作者再熟悉不过的路线。

一代代青藏铁路人前仆后继,为保障青藏铁路的安全畅通付出巨大贡献,来自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德令哈工务段大柴旦线路车间小柴旦线路工区工长赵海忠一家三代就是这千万铁路人的缩影。

赵海忠曾先后在锡铁山、饮马峡、小柴旦等线路工区任线路工、工班长等职务,从事铁路线路维修、保养工作,一干就是37年。他的父亲赵恒学是青藏铁路的第一批铁路职工,曾在西宁工务段工作,1983年,青藏铁路西格段开通以后,举家西进,来到德令哈工务段尕海领工区可特力线路工区工作,直到退休。

父亲对赵海忠的影响非常大,每次回到家念叨的都是铁路、列车,也因此赵海忠对青藏铁路有了不一样的情感,立志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铁路人。

“我们刚上班时,用的都是养路工的‘三件宝’,洋镐、耙子、破棉袄。每天的工作就是‘砸洋镐’,靠人工捣实线路,让火车平稳、安全通过。当时,两个人1对镐,一天要对100多根枕木周边的石砟进行捣固作业,一天下来要砸镐6800余次。后来,大量机械化工具上线,2个人合作用两个小时就能捣固40至50根水泥枕。”赵海忠说。

2016年12月,赵明涛大学毕业后,依旧选择“子承父业”来到青藏铁路集团公司德令哈工务段上班。听着祖辈、父辈们讲述青藏铁路西格段上的故事,再看看现在的西格段,他不禁感叹道:“科技进步让铁路更加安全快捷,让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省时,也让我们铁路人更加骄傲了。”

“我们如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与父辈时期相比大不相同了,‘三件宝’也已经‘退休’,现在线路维修更加注重精细化、精准化、精良化。”赵明涛指着手里的工具说:“如今,大量现代化工具投入,现在大家都用上了电子道尺、激光测距仪、轨道检查仪等先进设备,也因此,这条‘天路’能更加安全地把每位旅客送到他们的目的地。”

时光推进,爷孙三人坚守在青藏铁路沿线岗位上,用同样的热忱,守护着这条祖国的大动脉。“青藏铁路不仅给了我们一份事业,更是我们家三代人存于血脉的精神传承,作为一名铁路人,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我很自豪。”赵明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