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西藏日报

烙在心上的精神印记

李金

从山南回来20年了,但感觉从未离开过。这种不曾离开的感觉,源于对那片山水的怀念,源于对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感恩,源于老西藏用血水和汗水凝结成的老西藏精神,这些一直烙在我的心上。

暖心的酥油茶

我是湖南第三批援藏干部,2001年5月进藏,时任山南市桑日县委书记。

从洞庭湖滨到雪域高原,极大的环境反差引起了身体的种种不适。高原反应还能忍受,熬过几天就好了,但干燥的气候却一直困扰着我,经常是握手被电了,开门被电了,最难受的是皮肤干燥开裂,尝试用过不同的护肤品,但都不起作用。

后来,一场山雨为解决我的困扰带来了转机,也将我和桑日县淳朴善良的干部群众以及香在心田的酥油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西藏一般是晚上下雨,白天阳光灿烂。进藏没多久的一个晚上,下了一场急雨,将山上的泥沙冲了下来。第二天早上,望着泥沙淤积的街道,我一筹莫展,在区外可以安排专业队伍清理,但在这里没有这样的专业队伍。

县长次仁欧珠很有经验,他不慌不忙地告诉我,可以通知干部职工义务劳动清理淤沙。

县政府的大喇叭一响,干部职工很快带上劳动工具上街了。我拿上铁锹,也加入了义务劳动的队伍。一锹下去,土铲起来了,但开裂的手背流血了。

身边一只手忽然抓住了我的铁锹,“书记,你不要参加劳动了,你的手都出血了。”回头一看,是县机关的干部阿佳德吉。“手背干燥开裂,不要紧的。”我笑着跟她解释。

阿佳德吉没有答话,头一低走了,没一会儿端来了一碗酥油茶。她让我喝了这碗酥油茶,再将碗底的酥油敷到手背和脸上,“保证脸和手背不会再裂口子了,但你的脸上会有一朵美丽的高原红。”

第二天早上,我打开房门,看到门口有一只小热水瓶,还有一张纸条,嘱咐我喝完酥油茶将热水瓶放在门口就可以了。

此后的每天早晨,我的门口都会出现一只热水瓶,只是它的型号不同。多方打听,但没有人承认,之后只要我在桑日,每天的酥油茶从未断过。

用了阿佳德吉的方法后,我的脸和手确实再没干裂过。20年过去了,我的脸上还有高原红温暖的印记。

夜宿增其乡

2002年山南春旱,墒情严重,地委派出工作组到各县指导春耕生产。来桑日县的指导组由索朗卓玛副书记带队,他们没有到县里听汇报直接去了沃卡。

我赶到沃卡,看到索朗卓玛副书记一行人正蹲在麦田里查看墒情。“你刚从内地休假回来,还有高原反应,还是回去休息吧。等一下我们要去增其乡,晚上住在乡里,那里海拔高,你的身体受不了。”索朗卓玛副书记很关心我的身体状况,不让我陪同。我找了一个借口还是陪同她们去了增其乡。

增其乡白金沟出产青稞中的珍品白青稞,我们一行先上白金沟查看白青稞的苗情。由于水源充足,白金沟的白青稞春苗长势很好。

从白金沟出来,索朗卓玛副书记说要去增其小学看看,并表示她在学校过夜,要我们住乡里。增其乡会议室的几张大藏椅,铺上氆氇,刚好安顿我们几个大男人。

会议室的藏桌上,摆着的酥油茶、风干肉和糌粑,就是我们的晚餐。大家就着热酥油茶嚼着肉干,吃得很享受。我因为高原反应还没过,感觉没有食欲。

乡党委书记克珠拿来了一桶泡面给我开小灶。那时泡面在当地算奢侈品,我不好意思搞特殊化,就端起酥油茶,边喝边说酥油茶治高原反应。

喝过茶后,我想洗脸洗脚早点睡,一看火炉上的那壶水烧了半天还没冒热气,心想大家都等着用这壶开水冲茶,不能因我洗脚把这壶水用了。想起来时路过一处溪水时,看到水面泛着白色的雾漫,觉得水温应该不低,不如到溪水里去洗洗。走到溪边,我伸手试温,却是冰冷刺骨,掬了一捧水往脸上一敷,冻得人一哆嗦,但既然已经来了,我索性脱了鞋袜,双脚踏进了溪水,顿感寒气透心,头皮发麻。手脚经过冰水一激,再裹上氆氇,全身发热。

我有点头痛,躺在藏椅上睡不着,看着同行的其他同志围在一起开心地玩一种藏地的游戏,心里不由得感慨,机关干部下乡调研,吃得很简单,睡得很简陋,住在乡里很自然,但是工作认真、了解情况深入,这应该是习以为常的工作作风。

走进达古

达古村地处雅鲁藏布江北岸,是挂在悬崖上的一个村子。它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因江水和雪山阻隔,像世外桃源一样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

来到桑日后,对于达古村的情况,我都是由碎片化的信息拼出来的,觉得有责任必须深入到这个村子了解情况。

我安排曾在达古村蹲过点的普巴稍作准备,带上教育局局长扎西和县委工作人员直奔达古。

达古第一牧民点是第一自然村村民小组的牧场。刚进牧场,前方就传来了马蹄声,刹那间一匹骏马冲到我的跟前,从马背上飞身翻下一个小伙,他上来就抓住我手上的缰绳,牵着我的马把我们迎进了帐篷。

不一会儿,帐篷里涌进了一群人。琴弦一响,脚步伴着歌声在地上踢踏起来。次仁端上一碗青稞酒向我敬酒,这碗青稞酒十分甘甜,至今想起还回味无穷。

我问普巴是不是提前通知了?普巴说没有,这是群众自发来的,还说县委书记来到牧场上还是首次,群众高兴。

第二天一早,我们从牧场前往达古村。一路上山路陡峭,有的地方只有羊才能爬得过。在次仁的带领下,我们走了大半天终于进村了,刚坐下来,大米饭和炖藏鸡就香喷喷上桌了,这是我人生吃得最香最舒服的一顿饭。

达古村村民的生活用品,主要靠翻越雪山去沃卡采购,江面水流不急时,也划牛皮筏子过河去加查购买。闭塞的环境,使达古村的人们生活得很艰难,村里唯一的水磨,被地震震裂了导水沟,不能用了,磨面也不得不去沃卡。我心想,糌粑是藏族人民天天要吃的主食,就是差两包水泥的事,却将村民难得如此困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那么小孩读书又怎么样呢?我把目光投向扎西。“书记,达古有一教学点,教学点的老师因为结婚生孩子,已回到增其去了,现在村里找了一个小姑娘在代课。”扎西告诉我,这个小姑娘是刚从增其乡读书回村的大小孩,也就是说现在是大小孩带小小孩在读书。

在达古调研发现的问题,我全力安排解决了,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自此我对民生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深感援藏工作责任重大,援藏干部使命艰巨。

离开西藏20年了,面貌一新的西藏让人感受到了现代化的气息,看着西藏20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深深感受到了奋斗的不易,深刻明白了援藏的意义。

(作者系湖南省第三批援藏干部)

突发_寸止挑战圣诞特别版_专家解读深入解析

原创 烙寸止挑战圣诞特别版在心上的精神印记

本文转自:西藏日报

烙在心上的精神印记

李金

从山南回来20年了,但感觉从未离开过。这种不曾离开的感觉,源于对那片山水的怀念,源于对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感恩,源于老西藏用血水和汗水凝结成的老西藏精神,这些一直烙在我的心上。

暖心的酥油茶

我是湖南第三批援藏干部,2001年5月进藏,时任山南市桑日县委书记。

从洞庭湖滨到雪域高原,极大的环境反差引起了身体的种种不适。高原反应还能忍受,熬过几天就好了,但干燥的气候却一直困扰着我,经常是握手被电了,开门被电了,最难受的是皮肤干燥开裂,尝试用过不同的护肤品,但都不起作用。

后来,一场山雨为解决我的困扰带来了转机,也将我和桑日县淳朴善良的干部群众以及香在心田的酥油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西藏一般是晚上下雨,白天阳光灿烂。进藏没多久的一个晚上,下了一场急雨,将山上的泥沙冲了下来。第二天早上,望着泥沙淤积的街道,我一筹莫展,在区外可以安排专业队伍清理,但在这里没有这样的专业队伍。

县长次仁欧珠很有经验,他不慌不忙地告诉我,可以通知干部职工义务劳动清理淤沙。

县政府的大喇叭一响,干部职工很快带上劳动工具上街了。我拿上铁锹,也加入了义务劳动的队伍。一锹下去,土铲起来了,但开裂的手背流血了。

身边一只手忽然抓住了我的铁锹,“书记,你不要参加劳动了,你的手都出血了。”回头一看,是县机关的干部阿佳德吉。“手背干燥开裂,不要紧的。”我笑着跟她解释。

阿佳德吉没有答话,头一低走了,没一会儿端来了一碗酥油茶。她让我喝了这碗酥油茶,再将碗底的酥油敷到手背和脸上,“保证脸和手背不会再裂口子了,但你的脸上会有一朵美丽的高原红。”

第二天早上,我打开房门,看到门口有一只小热水瓶,还有一张纸条,嘱咐我喝完酥油茶将热水瓶放在门口就可以了。

此后的每天早晨,我的门口都会出现一只热水瓶,只是它的型号不同。多方打听,但没有人承认,之后只要我在桑日,每天的酥油茶从未断过。

用了阿佳德吉的方法后,我的脸和手确实再没干裂过。20年过去了,我的脸上还有高原红温暖的印记。

夜宿增其乡

2002年山南春旱,墒情严重,地委派出工作组到各县指导春耕生产。来桑日县的指导组由索朗卓玛副书记带队,他们没有到县里听汇报直接去了沃卡。

我赶到沃卡,看到索朗卓玛副书记一行人正蹲在麦田里查看墒情。“你刚从内地休假回来,还有高原反应,还是回去休息吧。等一下我们要去增其乡,晚上住在乡里,那里海拔高,你的身体受不了。”索朗卓玛副书记很关心我的身体状况,不让我陪同。我找了一个借口还是陪同她们去了增其乡。

增其乡白金沟出产青稞中的珍品白青稞,我们一行先上白金沟查看白青稞的苗情。由于水源充足,白金沟的白青稞春苗长势很好。

从白金沟出来,索朗卓玛副书记说要去增其小学看看,并表示她在学校过夜,要我们住乡里。增其乡会议室的几张大藏椅,铺上氆氇,刚好安顿我们几个大男人。

会议室的藏桌上,摆着的酥油茶、风干肉和糌粑,就是我们的晚餐。大家就着热酥油茶嚼着肉干,吃得很享受。我因为高原反应还没过,感觉没有食欲。

乡党委书记克珠拿来了一桶泡面给我开小灶。那时泡面在当地算奢侈品,我不好意思搞特殊化,就端起酥油茶,边喝边说酥油茶治高原反应。

喝过茶后,我想洗脸洗脚早点睡,一看火炉上的那壶水烧了半天还没冒热气,心想大家都等着用这壶开水冲茶,不能因我洗脚把这壶水用了。想起来时路过一处溪水时,看到水面泛着白色的雾漫,觉得水温应该不低,不如到溪水里去洗洗。走到溪边,我伸手试温,却是冰冷刺骨,掬了一捧水往脸上一敷,冻得人一哆嗦,但既然已经来了,我索性脱了鞋袜,双脚踏进了溪水,顿感寒气透心,头皮发麻。手脚经过冰水一激,再裹上氆氇,全身发热。

我有点头痛,躺在藏椅上睡不着,看着同行的其他同志围在一起开心地玩一种藏地的游戏,心里不由得感慨,机关干部下乡调研,吃得很简单,睡得很简陋,住在乡里很自然,但是工作认真、了解情况深入,这应该是习以为常的工作作风。

走进达古

达古村地处雅鲁藏布江北岸,是挂在悬崖上的一个村子。它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因江水和雪山阻隔,像世外桃源一样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

来到桑日后,对于达古村的情况,我都是由碎片化的信息拼出来的,觉得有责任必须深入到这个村子了解情况。

我安排曾在达古村蹲过点的普巴稍作准备,带上教育局局长扎西和县委工作人员直奔达古。

达古第一牧民点是第一自然村村民小组的牧场。刚进牧场,前方就传来了马蹄声,刹那间一匹骏马冲到我的跟前,从马背上飞身翻下一个小伙,他上来就抓住我手上的缰绳,牵着我的马把我们迎进了帐篷。

不一会儿,帐篷里涌进了一群人。琴弦一响,脚步伴着歌声在地上踢踏起来。次仁端上一碗青稞酒向我敬酒,这碗青稞酒十分甘甜,至今想起还回味无穷。

我问普巴是不是提前通知了?普巴说没有,这是群众自发来的,还说县委书记来到牧场上还是首次,群众高兴。

第二天一早,我们从牧场前往达古村。一路上山路陡峭,有的地方只有羊才能爬得过。在次仁的带领下,我们走了大半天终于进村了,刚坐下来,大米饭和炖藏鸡就香喷喷上桌了,这是我人生吃得最香最舒服的一顿饭。

达古村村民的生活用品,主要靠翻越雪山去沃卡采购,江面水流不急时,也划牛皮筏子过河去加查购买。闭塞的环境,使达古村的人们生活得很艰难,村里唯一的水磨,被地震震裂了导水沟,不能用了,磨面也不得不去沃卡。我心想,糌粑是藏族人民天天要吃的主食,就是差两包水泥的事,却将村民难得如此困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那么小孩读书又怎么样呢?我把目光投向扎西。“书记,达古有一教学点,教学点的老师因为结婚生孩子,已回到增其去了,现在村里找了一个小姑娘在代课。”扎西告诉我,这个小姑娘是刚从增其乡读书回村的大小孩,也就是说现在是大小孩带小小孩在读书。

在达古调研发现的问题,我全力安排解决了,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自此我对民生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深感援藏工作责任重大,援藏干部使命艰巨。

离开西藏20年了,面貌一新的西藏让人感受到了现代化的气息,看着西藏20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深深感受到了奋斗的不易,深刻明白了援藏的意义。

(作者系湖南省第三批援藏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