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激励理论在高校最新91影视专业实践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激励理论在高校影视专业实践课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影视专业实践课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性格个体差异、创作实践中具体情况不同而无法程序化应对。然后,结合激励理论,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最后,通过实际案例研究验证了这些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有效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能力,促进影视专业实践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影视专业;实践课教学;教学策略

一、影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及现实需求分析

(一)高校影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分析

高校影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实践性强。影视专业注重实践,实践教学至关重要,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提升技能。实践教学直接反映学习效果,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班同教下,学生实践成果差异大,优秀作品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加强学生对影视的热爱;能力不足的学生则可能会丧失兴趣或对专业产生怀疑。因此,影视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和专业态度具有深远影响。

创新积极性高。影视专业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独立完成影视作品创作,培养创新能力,然而,创新过程往往较为艰难,不同学生之间的进展也不尽相同,如剧本创作,有的学生能快速完善选题,有的则停留在创意阶段。毕业作业创作尤为明显,努力却未达到拍摄标准的学生易受挫。此时,教师需要恰当疏导,推动影视创作顺利进行。

技术更新快。影视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在校期间学习的最新技术,可能到就业时就过时了,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焦虑心理,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鼓励学生不断学习新技术,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团队协作要求高。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影视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团队合作才能完成作品。因此,实践教学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分工合作,让学生学会沟通和协调。当代大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一些学生在选择与同学合作时没有充分根据作品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这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合作对象。

个性化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性格特点不同,实践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这一点在笔者看来最为重要,可以涵盖以上所有方面,也正因为如此,影视专业的实践课教学往往没有程序化、普适性的方法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综上所述,高校影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一个可应用的理论体系,用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和学生管理。

(二)创作实践课影响影视专业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学习成就感

创作实践课为影视专业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但也可能打击专业能力较弱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或丧失行业信心。因此,进行激励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专业归属感和学习成就感至关重要。因此,需加强激励策略的探索与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行业兴趣的培养。然而,目前激励教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为缺乏有效的激励策略和帮助学生获得实践成就感的方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虽然学生知道实践课在本专业的重要程度,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总是存在完成不好的情况,学生对此感到无力。

虽然有些实践课学分较高,并且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向行业看齐的,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因是通过课程考核或获取较好的期末成绩,对自身的要求仅仅在于通过考核,而非达到行业标准,这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在考试中获得了较好成绩,但仍然和行业标准有所差距。

影视专业实践课独特且富有创造性,学生虽对影视业有憧憬,但面对如编剧、导演等多个领域时,常会遇到挑战,形成专业壁垒。创意和积累性课程如编剧,短期内难以见效,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和创作热情。多数学生更关心是否能通过考核,而非深度学习。因此,在影视实践教学中,应运用激励理论,提升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增强专业归属感,以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二、激励理论的相关概念及应用优势

激励理论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旨在通过不同策略和技术激发个人潜能和参与度。恰当的激励能显著提升个体表现。该理论可分为内容、过程、行为后果和综合激励理论,共同关注个体自我实现及如何优化外部条件驱动其向目标迈进。在实践中,激励理论展现出独特优势,尤其在激发个人动机和行为方面,对管理和人际交往具有显著影响。

通过探究需求层次,管理者能更深入理解员工需求,进而激发其潜能。平衡物质与精神激励,确保公平公正,对实现理想管理效果至关重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完善奖惩机制和多层次激励体系对激发学生热情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优秀学生给予更强的动力支持,对表现欠佳者施加适当压力,可提升整体效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合作精神与进取心。

最后,从心理和行为过程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法,能够有效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一个缺乏凝聚力的团队往往难以发挥出最佳效能,而适当的激励手段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促进团队形成合力,推动团队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根据前文所述的影视专业实践课教学特点,结合上述激励理论要点,可见激励理论适合在实践课教学中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作团队的通力合作。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影视专业实践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激励理论主要应用到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

(一)了解学生专业基础构成,科学设置学习目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框架,但在实践课教学中,其意义更为具体。对于影视专业的新时代大学生,基本需求已得到满足,他们追求的是自我实现。而在实践课中,学生需求因专业基础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相异。

为了适应这种差异,教师需了解每位学生的需求层次:基础好的学生需进阶学习,中等基础的学生需系统学习,零基础的学生需入门指导。若不了解这些,教学可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导致内容过简或过难。因此,需求层次理论在实践课教学中提醒教师,必须因材施教,确保教学满足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实现最佳教学效果。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课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更好地实现自我提升,例如,在剪辑课程中,我针对学生的软件操作基础进行了评估,并通过实操测试验证了他们的水平。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我设定了学习目标:全班学生需掌握Premiere软件的使用,以完成指定剪辑效果。起初,面对这一挑战,部分学生显得担忧,而熟练掌握Premiere软件的学生则表现得轻松。为了平衡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我提出了灵活的方案:学生可选择使用剪映软件完成作业,但成绩需打九折。这一方案既满足了基础欠佳学生的需求,又激发了基础良好的学生追求更高成就的动力。我明确指出,虽然剪映易于掌握,但Premiere软件可以实现更高要求的剪辑,因此,学生仍需掌握该软件的使用技能。

同时,我鼓励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尝试使用达芬奇Resolve软件,以提升自身技能,并为其提供10%的加分激励。这一策略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也确保了他们能够适应行业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步引导学生掌握Premiere软件的操作,并让每个同学逐一完成实践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逐渐减少使用剪映,转而选择Premiere软件完成作业,以追求更高的成绩。最终,全班学生不仅掌握了Premiere软件的使用技能,还有部分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达芬奇Resolve的使用技能。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需求层次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激励典型学生的内在动因,带动群体学习氛围

赫兹伯格区分了激发动机的两大因素:保健与激励。保健因素通过组织政策、监督、人际关系及环境维持稳定;而激励因素关注任务本身,提升成就感、获得感及进取心,激发内在潜能以提高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应识别并激励典型学生,如口碑好、影响力大的学生,以及内向、不善交流的学生,即“抓两头”。为有效激励,可运用双因素理论:一方面,通过保健因素,如良好的教学环境、公正的评价机制等,维持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利用激励因素,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典型学生特点设计教学环节。例如,让优秀学生担任助教,辅导基础薄弱者,并同时给予双方高度认同和鼓励。这既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也促进整体学习氛围的提升。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社会上的实习机会以及专业赛事,推荐班上的优秀同学参与,因为影视创作的团队性,优秀同学的参与能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其中,同时带动全班同学更好地了解行业相关知识。

(三)给予学生作业个性化评价,增强专业归属感

在教学中,学生因个体差异受到不同的关注,可能导致内心产生不公平感,尤其当看到同学备受关注而自己表现不佳受到忽视时,不公平感更甚。为营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氛围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不偏袒,同时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分析具体情况。这样既能确保教学原则的普适性,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在专业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我教授的视频制作课程为例,我对全班30余名学生的期末作业进行了一对一点评,详尽分析拍摄素材、剪辑工程到成片,并提出完善建议,此过程至少重复两次。这种个性化反馈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对待,增强了师生间的亲近感,并留下了独特记忆。这种教学方式稳固了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因为他们看到教室里每个同学都得到了老师同样的真诚对待。

总而言之,高校影视专业实践教学采用激励理论是推动实践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通过遵循影视专业教育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我们可以科学高效地运用激励理论,从而充分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动力和创造力。这不仅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专业归属感和学习成就感,还将为影视专业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罗君祥 青岛电影学院传媒管理系

参考文献:

[1]葛聪.论当代激励理论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启示[J].俪人(教师),2014(19):214-214.

[2]韩鑫.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文汇,2023(09):39-42.

[3]王嵩,黄春:应用型高校影视学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9):80-80.

[3]【美】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陈春花.激励机制设计:理论与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罗君祥,男,汉族,1992年生,江西南昌人,毕业于青岛电影学院传媒管理系,管理学学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在职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任教于青岛电影学院传媒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