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打磨关键技术为游泳加上“助推器第四色米奇”

本文转自:中国体育报

打磨关键技术为游泳加上“助推器”

——访国家游泳队科研团队负责人、总局科研所运动训练研究中心主任程燕

本报记者 刘昕彤

“游得太宽了。”“转身细节没处理好。”在国家游泳队训练泳池边,国家游泳队科研团队负责人、总局科研所运动训练研究中心主任程燕正在和团队全神贯注地分析着运动员的状态。

上午浏览国内外网站,了解国外选手的训练备战、参赛信息、世界排名和成绩,组织对运动员的身体测试,下午跟踪运动员观察训练、与教练员交流、进行视频拍摄和辅助训练,晚上还要对一天收集的各类信息、图像、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撰写训练报告……程燕的一天紧张而忙碌,而对她来说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一天。

“从冬训到现在,科研团队已经拍摄了2000多个视频。除日常工作,驻队人员晚上还要一对一给运动员讲技术、改技术。”中国游泳队辉煌成绩的背后,是科研团队日复一日的耕耘。

总局科研所运动训练研究中心团队承接了包括游泳在内的多个奥运项目科研保障任务。其中6位科研团队负责人组建了科技服务综合保障团队,并积极开展训练监控、体能及技术监控等各种训练方法手段创新,以提高运动队科学化训练水平。

程燕表示,科研所运动训练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每位科研人员都始终坚持深入一线,为国家队高水平运动员奥运备战提供科技助力,在科技服务过程中不断创新科技手段,提高科技水平。游泳项目自主研发的水中最大力量测试系统和水上牵引训练系统是国内首创,此外,科研所的运动训练监控重点实验室也在运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现在,随着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程燕还有一个“小助手”,就是藏在运动员泳帽里的可穿戴设备,可以及时采集运动员每个强度下的心率和运动表现数据,对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科研团队更加直观地了解运动能力提供针对性帮助。程燕说:“这几年,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小,也给运动员更舒适的穿戴体验,通过设备采集可以精准观察50米、200米、1500米等各个阶段的状态,实时了解运动员的身体反应,为我们及时反馈训练数据,有的放矢帮助运动员了解自身短板、调整状态。”

近年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运动员装备也有越来越多的“黑科技”助力。程燕团队一直不断努力和突破,一方面把最新技术设备应用到运动员身上,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提升技术动作精准性;另一方面建立集信息、技术、体能、机能、康复、心理、营养、设备研发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科研保障系统,为队伍提供更有价值的帮助。

从上个周期开始,程燕团队发现国家队很多运动员真正落后并不是在游程上,而是在出发转身,这些在教练员或运动员看来都是不起眼的细节问题。“但我一直强调这不是细节,出发、转身、到边,都是比赛中的关键技术,需要重点去攻克,大量分析报告也显示这就是造成差距的原因。”

为了补齐这个短板,上一个周期程燕团队把出发作为一项体能考核专项指标,对标世界出发最好的运动员,作为硬性指标不断强化,从一开始的0分、3分到现在的8分、9分,运动员的进步显而易见。这个周期,程燕团队将转身也加入到考核指标中,不断补齐短板,巩固优势。

“以前总说科研、训练‘两张皮’,在游泳队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跟队30多年,始终坚信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和科研互相支撑、互相依靠,竞技体育科研才不会迷失方向。”程燕说,“作为科研团队,我们不是站在‘制高点’去评头论足,而是深入队伍及时发现问题,认真解决问题并与队伍共同成长进步。”

2021年,总局科研所运动训练研究中心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包括程燕在内的所有科研人员还在一线为巴黎做冲刺的准备。科技为竞技体育插上飞翔的翅膀,而他们是让翅膀飞得更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