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武陵深处农家乐!铜仁“强村富民”浮力地址行动赋能乡村振兴

铜仁生态茶园

武陵山深处农家乐

铜仁“强村富民”行动赋能乡村振兴

特约记者杨 红

五月的铜仁,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走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晓景乡七三村,四面环山的村居错落有致,家家白墙黛瓦,院落芳草青青,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农户分散在田间劳作,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几年前,七三村还是另外一番景象。村里交通不便、村居环境脏乱差、更没有像样的产业,谈及发展村民纷纷摇头叹气。

美丽乡村建设——万山高楼坪乡黄家寨

近年来,七三村以“五净四美新农家”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同时,围绕山上、山腰、山脚布局“三带”产业发展模式,做足山上“牛+”文章、做强山腰“蜂”文章、做好山脚“稻”文章,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2023年,七三村入选铜仁市“强村富民”三年行动示范村建设名单。

昔日“脏乱差”,而今“绿富美”。七三村的蜕变是铜仁千万村庄发展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

阔步新征程,发展的潜力在乡村,发展的后劲在乡村。

铜仁位于贵州东北部、武陵山区腹地,受制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现代农业起步较晚、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补齐短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怎样“弯道超越”?

2023年5月,铜仁市印发《铜仁市“强村富民”计划三年行动方案(试行)(2023—2025年)》,全面实施“强村富民”三年行动,围绕农村党建引领、集体资产运营、涉农项目整合、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人才培养、农业服务保障、利益分配优化“七个提升行动”新举措,聚焦乡村建设中谁来发展、怎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关键瓶颈进行破题,提出“两强两富”目标:强基层组织,强村集体经济,富农民“口袋”,富农民“脑袋”,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战略擘画开新局,一张蓝图绘到底。新征程实现新跨越,让新时代农村“颜值”更靓、农业“路子”更宽、农民“口袋”更鼓,促进“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转变,铜仁正奋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谱写“强村富民”新篇章。

强基层组织——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几场春雨后,德江县平原镇白茶进入采摘高峰期,该镇强村富民共富茶厂也迎来了最繁忙的时节。

茶厂茶叶交售门口熙熙攘攘,一个个装满鲜茶叶的茶篓排成一排,等待工作人员验货、过磅、算账;茶厂生产车间里,新鲜采摘的茶叶通过全自动运输带进行筛选、杀青、揉捻、干燥等多道工序处理后打包装箱,准备运输出售。

德江县平原镇强村富民共富茶厂

“今年平原白茶销路不用愁了,当天生产的茶叶,第二天就可以进入浙江安吉市场。”德江县平原镇水车村党支部书记喻勇笑着说。

?平原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土质、气候优势,为种植生态茶提供了良好环境,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加工技术和销售市场,茶叶的附加值难以提升,影响茶农收入。

茶叶一头连着一线茶农,一头连着市场终端。2023年,平原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由水车村党支部喻勇等5位党员、村干部各出资2万元入股,成立平原镇强村富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吸纳各村集体资金27.4万元入股,为茶产业提供农资配方供应、技术指导、市场连接等业务,让生态茶产业成为平原镇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实现了企业增效、集体增产、茶农增收。

实施“强村富民”行动,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产业发展的“领航员”,把党建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第一线,一个个村庄在阡陌纵横中萌生新的希望。

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采取“支部+企业+群众”发展模式,打造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红色经济,建立起油菜加工厂、生态养殖场、精品水果和林下食用菌等产业体系,村集体注册成立村级劳务公司,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帮助群众就近就业,实现人均增收7000余元。

万山区九丰农博园蔬菜丰收

碧江区滑石乡白水村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集体兴办农机服务合作社、领办社会化服务组织,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通过支部引领、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大力推进“村社合一”,成为农技人才的“练兵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长。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基层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建强基层组织,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有坚强的保障,乡村振兴事业才能又好又快发展。

在实施“强村富民”行动中,铜仁坚持把建强党的基层组织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点,全面提升村干部乡村振兴能力,推动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

——建强人才队伍。通过农村综合改革“万人培训”计划、村干部学历技能千人培育行动和村党组织书记赴广东东莞跟岗学习“百人计划”,为乡村建设选育好“领头雁”。同时制定“1+6”乡土人才评价办法,从农业农村、创业能手、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中医传承、其他乡土人才六方面制定评价标准,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建强基层党组织。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强双基”开展“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行动,对照“五个基本”建设要求、对标“五个看”排队依据,排查识别排名靠后村党组织,采取“整顿提升+巩固夯实+回头问效”方式,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排查整顿提升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

——强化示范带动。认真落实《铜仁市“强村富民”三年行动“百村示范、千村达标”实施方案》,抓好30个示范村、300个达标村培育工作。开展“擂台比武”活动,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围绕比产业发展、促富民强村等“五比五促”内容,开展岗位大练兵、擂台大比武,实现长见识、增才干。

德江县平原镇生态茶园

党建引领聚合力,携手共建促发展。铜仁从宏观组织统筹,到微观基层组织力量培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打造上下凝心聚力的组织堡垒,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强有力支撑。

强集体经济——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今年2月,石阡县大沙坝乡任家寨村举行2023年度村级集体经济分红大会,参与分红的286户村民,陆续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领取了500余元至11万元不等的分红资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分到了13000元,非常的高兴。以后我也会继续为我们村集体经济贡献自己的力量,争取明年再多分一点。”村民任光跃信心满满。

2023年,任家寨村村级集体经济实现经营性收入973万余元,营业利润179.9万余元,带动务工1.8万人次,发放劳动报酬240万余元,总分红资金102.37万元,实现了连续7年分红。

以业为基“强集体”,任家寨村产业“大分红”已成为常态。近年来,任家寨村围绕“瓜香水甜,产业兴旺,六共造福任家寨”的发展思路,深化“组织共建、发展共商、资源共用、风险共担、社会共治和成果共享”的“六共机制”,让“看得见”的集体经济变成了“摸得着”的共享红利。

村集体经济“活起来”、产业发展“强”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行走桃源铜仁,一个个“任家寨”迎面而来。

玉屏侗族自治县皂角坪街道瓮阳村,致力于盘活整合乡村优势资源资产,通过实施入股(流转)整合土地资源2000余亩,推动全民共同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以黄桃为主的精品水果产业,由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黄桃产业村。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4750元提高到2023年的17500元。

万山香柚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碧江区漾头镇九龙村,依托优势资源,按照“乡村旅游+精品水果+林下经济+生态种养殖”的产业振兴发展思路,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打造休闲旅游基地,以点串线带面,推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群众既能看到“美景”又能拥有美好“钱景”。

万山区累计盘活低效闲置资产用于建设养殖场、广场、办公场所10余个,流转土地1.6万亩,建设蔬菜大棚基地3万亩,盘活谢桥街道牙溪村闲置农房创建生态农场带动200余户村民增收;利用谢桥街道龙门坳村水资源成立公司年均销售桶装水达160万元。

德江县沙溪乡大寨村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和村民主体作用,打造出千年金丝楠木、露营基地、古银杏、闲置民居、猪圈茶舍、龙门、全家大院等旅游打卡点,形成了千重岭、千年树、千缕情“三千文化”品牌亮点,带动村民参与餐饮、住宿、农特产销售、劳务服务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让村民通过“村集体+基地+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创收50万元以上。

大河有水小河满。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带动群众致富的重要举措。

2023年以来,铜仁市着力打造一批产业规划合理、品牌效应凸显、管理机制健全、经营方式灵活、利益联结稳定有效的“六共”机制示范点,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资产资源入股、提供社会服务、承接工程项目、面向订单生产等“五种模式”,进行差异化、多元化打造村集体经济新业态,助推村集体“家业”越来越厚实。

此外,铜仁从提升服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入手,打造强村富民公司、强村富民工坊、强村富民金融、人才服务“四个平台”,推动项目、资金、市场、人才等要素精准对接到农村,帮助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管理不规范、运营不稳健、载体渠道单一、人才技术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坚定信心、减负松绑。

一村一策,一村一品,铜仁正绘就出一条条多元化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2023年,全市273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其中,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在50万至100万元的有324个,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有239个。

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大湾苗寨

打好集体经济“组合拳”,奏响“强村富民”“最强音”。铜仁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点燃了“强村富民”新引擎,有力助推村集体经济增长、农村群众增收。

富农民“口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群峰环抱,青瓦木屋,亭台流水……走进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大湾苗寨,古诗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好场景映入眼帘。

在这座腊尔山苗区保存最原始、最古朴的苗族村寨里,也紧跟时下兴起的露营经济开起了露营点,露天帐篷、河边烧烤、水上漂流等游玩项目和集户外拓展、唱歌娱乐为一体的各类设施,让山里独具一格的乡村旅游又增加了新项目。

古朴原始的文化魅力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但游客慕名而来,也曾让苗家古寨犯了难:没有加以修饰,传统的建筑住宿环境难以“留客”。同时,村里有部分民宅因村民外出处于闲置状态,年久失修。

要让“沉睡”的闲置资产“醒过来”。盘信镇强村富民公司投入资金从村民手里承接闲置房屋改为特色民宿,修复大湾周边乡村旅游公路、步道,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提升大湾村游客接待能力。

强村富民公司的带动,让大湾村的村民民宿、超市,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既盘活了乡村闲置资产,又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在距离大湾村不远的松桃巧积玩具有限公司,车缝车间发出阵阵声响,工人们正忙着赶制一批销往国外的玩具产品。

“我以前在省外打工生产雨刮器,现在因为孩子要上学就回来就近工作。”工人张平英说,公司按照计件计算工资多劳多得,让自己既能灵活照顾孩子也能增加收入。

石阡县大沙坝乡任家寨村

2023年,松桃苗族自治县采取“龙头企业+强村富民公司+强村富民工坊+村级微工坊(家庭工坊)”合作模式,整合周边14个乡镇4977万元资金建成孟溪强村富民工坊,“订单式”生产销售中高端塑胶手办玩具,实现产值超6400万元,带动周边16个乡镇10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抓好富民“口袋”,铜仁市采取“企业+工坊+村集体+群众+市场”方式,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学校房屋土地、易地扶贫搬迁点门面、党群服务阵地,收集并建立劳动密集型企业订单、村级供需清单,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把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村、社区,由强村富民工坊进行接单、派工,实现送订单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资。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强村富民工坊349个,吸纳劳动力就业3.4万人。

此外,铜仁全面实施“强村富民”行动,坚持用好用活“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在“联”“带”上下功夫,在利益联结上补短板,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思南三道水乡周寨村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在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生长在大山深处的红薯,经过深加工变成酸辣粉、红薯酒、红薯类休闲食品等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地里的“土疙瘩”成了富民口袋的“金元宝”,产业发展引领群众走上了增收致富“快车道”。该村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将村产业资金、闲置资产量化打包入股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公司负责统一种植规划、统一良种供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价格收购,带动周寨村及周边1万多户农户种植“双高”红薯,从育苗、种植、采收到加工等各个环节,实现群众就近就业1.2万余人次,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27000元以上。

万山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集香柚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规模化产业链,不仅实现产业长足发展,也带动当地及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增收。“每天不仅有工钱,每年还有土地流转费和分红,我自己种也不愁销路。”万山区黄道乡丹阳村村民罗仁清乐喜笑颜开。

江口县德旺乡充分发挥“党建带能人,能人带村民”的“双带”作用,推广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辣椒、高粱、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有效解决了全乡土地撂荒和闲置劳动力问题,每年可带动10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累计发放劳务工资200余万元。

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大湾苗寨

如今,全市紧扣“六大主导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产业大户,强化“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发挥项目联农带农、强村带弱村作用,引导村集体根据龙头企业需求,发展规模化种养产业,为企业提供原材料,促进村集体和群众持续增收。同时,按照资金来源渠道,实行政策分红、效益分红、集体分红“三次分红”模式,全面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效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2023年,全市新培育认定农业龙头企业61家,累计培育认定463家,辐射带动村1699个。

新征程上,铜仁正不断广辟农民增收门路,着力健全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越过越好。

富农民“脑袋”——推进乡村塑形铸魂

乡村是生产空间,也是故土家园,承载乡愁,寄托憧憬。

全力写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文章”,既要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实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也要人人“知礼节明荣辱”,实现精神文化生活丰富。

万山区高楼坪乡青年湖村黄家寨,家家门前有绿色,户户转角有花意,一院一特色的宜居农房让人眼前一亮,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

万山区高楼坪乡黄家寨

“现在的环境比起以前变得更好了,墙上的画也变得更漂亮了,我们看着心情都变好了。”黄家寨村民陈香笑着说。

人居环境“微改造”,乡村颜值“大提升”。如今的黄家寨处处都是亮点,自然山水与人文的和谐交融,铸就了独具特色的“水墨侗寨”乡村旅游品牌。

美丽乡村,精神家园。铜仁充分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大力推进特色小寨“百村行动”,按照“精准定位、驻点规划的实效性,立足实际、满足需求的功能性,回归本真、营造村落的院落感,民族风情、体现诗意栖居的个性化”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和按需编制的原则,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在这过程中,铜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不断彰显村寨特色,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传统村落型、农耕文明型、产业发展型、红色文化型、乡村旅游型、研学体验型、民族风情型等“七种类型”的特色小寨,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乡风文明相得益彰,切实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玉屏侗族自治县皂角坪街道枹木垅村

同时,铜仁市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建设为着力点,全力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要领域,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提升农村群众生活品质。2023年,全市完成宜居农房建设改造1900余户、新改(建)农村户厕20000余户,城镇污水管网覆盖54个村,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36个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制村覆盖率达100%,建成“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示范试点41个,在建102个。

铜仁实施“强村富民”行动,要造就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也为培育乡村风尚、富足群众“脑袋”,夯基垒土、搭建舞台。

“咚咚锵、咚咚锵……”走进玉屏侗族自治县的皂角坪街道枹木垅村,一群身着统一服装的村民正在乡村大舞台上排练腰鼓,铿锵有力的鼓声震耳欲聋。

“我们这支队伍最开始只会单一地打腰鼓,现在还增加了舞蹈、山歌等表演,队伍规模也扩大了。”枹木垅村文艺表演队队长万金芝笑着说。

乡村发展,给了群众幸福生活的底气。2023年以来,枹木垅村大力发展精品水果产业,扎实打造旅游研学基地,不断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不仅让群众腰包越来越鼓,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文艺队的发展也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方式。”枹木垅村综治站主任杨政家介绍,目前村里共有舞龙、花灯、山歌、腰鼓、金钱杆等10余支表演队伍,农忙之余排练文艺节目成了群里群众的重要活动。逢年过节,村里自发组织的表演活动,精彩纷呈,热闹非凡。

玉屏侗族自治县皂角坪街道枹木垅村

让群众“脑袋”富起来,全民参与的“强村富民”生动实践新气象不断更新——

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统统纳入村规民约,江口县茶溪村的“道德榜”“红黑榜”驱散乡村不良风气,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为乡村塑形铸魂。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天堂村协同毗邻的3个村,组织共建,实行“一体化”治理,形成“联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模式,打造乡村协同治理品牌。有效解决卫生管护、社会秩序、滥办酒席、滥放烟花等难题,推动公益事业、殡葬改革,弘扬孝道文化,群众参与基层共治积极性高涨,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坚持将移风易俗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文明村镇创建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孝道文化、殡葬改革、整治滥办酒席等内容,提供“菜单式”服务项目,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传播文明理念、培育文明风尚。

除了移风易俗,苗族刺绣、特色傩文化、思南花灯、苗家四面鼓……传统乡村优秀文化纷纷搬上大舞台,成为铜仁市各个村寨乡村旅游的靓丽风景线。

处处有新招,村村有新貌。坚持一手抓好富民“口袋”,一手抓好富民“脑袋”,我市大力实施“塑形铸魂”工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有力助推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群众既物质生活富裕也精神世界富足。

村容整、民风淳、文化兴……如今,行走广袤乡村,文明乡风从一处美到一片美,让乡村增“颜值”提“气质”,更让乡村振兴既有“面子”又有了“里子”。

踔厉奋发新征程,奋楫笃行谱新篇。接续赶赴时代大考,铜仁市正使出“闯”的干劲、拿出“抢”的状态、保持“干”的激情、展现“新”的面貌,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未来。

一审:肖咏

二审:林秀姜

三审: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