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合肥高新区聚���ChoRsN2��Q �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合肥高新区聚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在合肥高新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离子医学中心(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在开展诊疗工作。合肥高新区供图

◎本报记者 洪敬谱

日前,第九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湖北武汉举办。在航天日系列活动新航天百人会上,安徽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荣获商业航天“最受欢迎落地园区奖”。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坚持向“高”向“新”发展定位,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焕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合肥高新区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实现人均GDP约7万美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近90万元,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近日,安徽雷图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约入驻合肥高新区中科卫星空天信息产业基地。这意味着合成孔径雷达即将在合肥高新区实现量产。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主动式微波遥感传感器。与传统遥感传感器相比,它不受天气、日照条件影响,因此可以全天候、全天时获取观测图像,推动相关行业发展。这只是合肥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合作的项目之一。此前,高新区已吸引空天院落地多个优质项目,初步打造了“空天系”产业生态。

合肥高新区加快布局空天信息产业,目前已汇聚空天信息产业链企业120余家。海天丝路商业天基数据中继星座、中科星光总部基地、星图维天信气象生态全国民用总部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如今,高新区空天信息产业已经覆盖遥感载荷研制、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卫星通信终端研制、卫星导航终端研制、无人机等领域。

量子科技是与空天信息并列的两大未来产业主赛道,也是安徽“三大科创高地”的头号工程。高新区早在15年前就已经前瞻布局量子产业。经过多年的孕育、发展,高新区集聚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国仪量子技术(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产业链企业60余家,合肥量子产业的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城市之首。此外,合肥高新区已经获批全国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正聚力打造“量子科学”“量子产业”双高地。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高新区正加速发展元宇宙、新一代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介绍,高新区未来产业可以用“2+3+X”概括。“2”即量子信息、空天技术具有先发优势的未来产业;“3”即下一代人工智能、聚变能源、合成生物具有发展基础的未来产业方向;“X”即探索一批前沿技术或颠覆性技术,形成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

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与正在加快布局发展的未来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已在合肥高新区“聚木成林”。

4月初,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离子医学中心(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安徽首家质子治疗中心全面开诊。该中心由合肥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引进国际先进成熟的质子治疗系统。值得期待的是,二期首台套国产质子治疗系统医疗验证基地项目也在推进,建成后将成为国产首台质子治疗设备的放置点,以及未来国产质子装备走向市场化的“样板间”。

生物医药也是高新区重点打造的新兴产业之一。近日,合肥高新区两家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合肥星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在医疗器械和基因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移动式头部CT正式获准进入市场;合肥星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基因治疗Ⅰ类创新药也获得临床试验许可。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蓬勃发展,培育了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等生物医药企业约700家,已初步形成“原材料药供应—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外包服务—商业流通—精准医疗”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为了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合肥高新区打造“4312”产业工程,即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以光伏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经济、以精准医疗为核心的健康经济和以高技术服务为核心的服务经济,加快构建大信息、大制造、大服务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及大健康1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获批2个国家战新产业集群。

为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催生更大新质生产力,合肥高新区日前正式启动“新质企业高成长培育工程”,力争到2026年,新质企业群体数量实现倍增,突破3000家。

科技创新动能强劲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增添强劲动能。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合肥高新区积极争取“国字号”平台落户。高新区引进包括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领衔创办的2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数百家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约160个。

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合肥高新区瞄准全国一流高校、知名大院大所开展“淘金计划”,常态化对接科技成果。2023年,高新区引育科技成果转化企业86家,占合肥市的40%。

在创新生态营造方面,高新区构建“雏鹰—瞪羚培育—瞪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同时,高新区科创孵化载体面积超600万平方米,拥有中国声谷、中安创谷等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4家,孵化科创企业近万家,均位居全国前列。

为了给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营造创新沃土,合肥高新区打造企业成长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汇聚基金200多支,总规模超2600亿元,同时以“揭榜挂帅”等形式实施一批重大场景创新项目,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此外,合肥高新区还推进“双自联动”发展,加快自贸区制度创新。全国首创的政务服务7×24自助分厅进产业园、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改革、信用报告代替上市合规性审查等,为合肥高新区创新创业提供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合肥高新区将一如既往地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吕长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