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西日报

彭世宽:

无声油坊书写致富经

本报记者 邓盛龙 通讯员 陈秋利

共富路上追梦人

本报记者 邓盛龙 通讯员 陈秋利

在兴业县葵阳镇泉江村,有一家“无声”油坊,虽寂静却充满生机——油坊主人与顾客用手势和微笑交流,传递着彼此间的信任与喜悦。

油坊主人叫彭世宽,一个因儿时高烧而陷入无声世界的聋哑人。2015年,彭世宽被认定为贫困户,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用勤劳的双手,在无声的世界里开辟一条致富之路。

“他从小就聪明,学什么都快。”哥哥彭世海说,彭世宽经营过小卖部、卖过猪肉,还开过收割机,是个多面手。

1999年,彭世宽与哥哥共同创办油坊。彭世宽每天都会到油坊仔细观察榨油的过程,从择料、清洗到烘干、压榨、过滤……每一个细节,他都用心揣摩,牢记在心。

2006年,同为聋哑人的黎海青走进了彭世宽的生活,两人结为夫妻,共同经营油坊。夫妻俩一个专注于榨油,一个负责销售,配合默契。

但油坊地处偏僻,且两人沟通不便,油坊一直不温不火。2013年,第一个孩子出生,家庭开销增大。村两委得知后,立即伸出援手,帮彭家申请产业奖补、低保、残疾人生活补贴等,并利用机会推介彭家油坊,“无声”油坊在当地有了名气。2017年,彭世宽一家顺利脱贫。

由于经营本分,乡亲们都信任这家油坊。村民宁愿绕道多走一两里路,也要将自家种的花生、菜籽送来榨油。彭世宽夫妇总是笑脸相迎,让大家满意而归。

“这里的油品质好、纯度佳,我每年外出务工都要带几瓶。”村民彭世昌说。

除了经营油坊,彭世宽夫妇还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彭世宽还被聘为村级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他家每年收入也由人均5000元增至人均1.1万元。

村里筹备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总能看到彭世宽前来帮忙的身影。虽口不能言,但他用行动表达着自己的坚持与感恩。一如那个无声的油坊,只要勤劳肯干,生活就有希望。

立即_热门大瓜-51热心朝阳群众吃_实时聚焦事件最新

原创 无声油坊书写致富热门大瓜-51热心朝阳群众吃经

本文转自:广西日报

彭世宽:

无声油坊书写致富经

本报记者 邓盛龙 通讯员 陈秋利

共富路上追梦人

本报记者 邓盛龙 通讯员 陈秋利

在兴业县葵阳镇泉江村,有一家“无声”油坊,虽寂静却充满生机——油坊主人与顾客用手势和微笑交流,传递着彼此间的信任与喜悦。

油坊主人叫彭世宽,一个因儿时高烧而陷入无声世界的聋哑人。2015年,彭世宽被认定为贫困户,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用勤劳的双手,在无声的世界里开辟一条致富之路。

“他从小就聪明,学什么都快。”哥哥彭世海说,彭世宽经营过小卖部、卖过猪肉,还开过收割机,是个多面手。

1999年,彭世宽与哥哥共同创办油坊。彭世宽每天都会到油坊仔细观察榨油的过程,从择料、清洗到烘干、压榨、过滤……每一个细节,他都用心揣摩,牢记在心。

2006年,同为聋哑人的黎海青走进了彭世宽的生活,两人结为夫妻,共同经营油坊。夫妻俩一个专注于榨油,一个负责销售,配合默契。

但油坊地处偏僻,且两人沟通不便,油坊一直不温不火。2013年,第一个孩子出生,家庭开销增大。村两委得知后,立即伸出援手,帮彭家申请产业奖补、低保、残疾人生活补贴等,并利用机会推介彭家油坊,“无声”油坊在当地有了名气。2017年,彭世宽一家顺利脱贫。

由于经营本分,乡亲们都信任这家油坊。村民宁愿绕道多走一两里路,也要将自家种的花生、菜籽送来榨油。彭世宽夫妇总是笑脸相迎,让大家满意而归。

“这里的油品质好、纯度佳,我每年外出务工都要带几瓶。”村民彭世昌说。

除了经营油坊,彭世宽夫妇还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彭世宽还被聘为村级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他家每年收入也由人均5000元增至人均1.1万元。

村里筹备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总能看到彭世宽前来帮忙的身影。虽口不能言,但他用行动表达着自己的坚持与感恩。一如那个无声的油坊,只要勤劳肯干,生活就有希望。